下半年债券供需关系不对等 多空拉锯下一阶段的债市怎么走?
发布日期: 2021-08-23 16:49:07 来源: 格隆汇

上周前半段,央行以略超预期的规模缩量价平续作MLF、7月经济数据很差,但地方债供给放量和宽信用预期发酵,利率走势不强;后半段降息预期发酵让多头亢奋,即使辟谣和LPR未调降,债市也未全部会吐涨势,而供给对资金和招标造成较大压力的剧本也没有上演。

多空拉锯下,债市暂时缺乏明确的主线,机构心态也比较纠结。对于短空长多的观点,市场也并非完全不认可。然而不少机构认为,如果中长期看多利率,只要调整的幅度有限,就可以越跌越买。

但与很多投资者沟通下来,中长期看多的共识其实并不牢固,更多是基于胜率而非赔率的判断。回顾历史,10年国债利率在小牛市和大牛市的平均下行幅度分别为50bp/100bp,参考春节后第一个交易日顶部3.3%,中期维度我们把此前本轮债牛下限从2.8%下修到2.5%,但对本轮利率到底能下到多少,不少机构的认知还存在分歧、甚至还处于比较模糊的阶段。

债市当前最大的难题在于,到底是宽信用还是宽货币会主导下一阶段的行情?

参考股票的分析思路,好的生意模式需要同时满足可预期、可展望、可想象这三个要求,前两者决定企业的业绩及可持续性,而后者决定能否在估值上升的情况下表达业绩。

对应到债券市场,如果货币宽松缺乏可预期、可展望、可想象的空间,市场追求“小确幸”的心态就会倾向于右侧交易,等到确定性机会出现后再明确做多,比如春节前“小钱荒”让很多机构对货币收紧“杯弓蛇影”,从而踏空了不少行情。

7月央行降准和经济走弱,让货币宽松有了可预期、可展望、可想象的空间。但政策节奏和市场节奏往往并不一致,市场容易走在政策前面、甚至走得过前。

近期包含“降息”字眼的媒体报道先后两次让国内债市亢奋,而上周五LPR不变也未引发大跌,说明了部分观点认为“现在不降息,迟早要降”,只要降息预期不能被证伪,就会在线性外推下继续保持乐观。

2020年6-10月是“紧货币+宽财政+宽信用”,2021年2-6月是“稳货币+紧财政+紧信用+防风险+碳中和”,结合政策表态,我们认为当前稳增长的政策取向顺序是宽财政和宽信用优先,而不是宽货币,后者需要看到更强的经济下行信号才能“眼见为实”。

一方面,对通胀和资产泡沫的风险管理,仍然是短期货币进一步宽松的制约;另一方面,央行可能也在观望美联储下一阶段的政策表态,市场主流预期是美联储可能在8月底全球央行年会释放年内开始taper的信号。

参考2008年以来首次降息与降准时滞、以及催化剂,当前市场的降息预期可能过于乐观。我们在前期报告提过,2008年以来的宽松周期,从首次降准到首次降息,中间的时滞约6-19个月,而本轮7月份降准后仅过去一个多月;宽松政策若以更快的频率推出,需要看到诸如经济衰退、疫情黑天鹅等催化剂,并不太适用于当下。

当前市场的降息预期后续可能面临的两个风险:①经济继续低迷,但降息迟迟没有到来,反而宽财政进一步加码,对债市是更大利空,类似2012年7-9月;②市场对降息预期已经较为充分,而降息落地可能只是一个中性信号,并没有更强的逻辑来推动利率进一步下行,降息反而构筑了利率底,类似2012年5-7月。

我们认为,市场心态从纠结走向顺畅,需要一个明确的信号出现,机构才会真正相信宽信用预期的发酵。这个明确的信号,可能来自金融数据或经济数据的印证。参考以往的经验,在资金面维持充裕的情况下,市场很少愿意在左侧就开始减仓。

未来几个月市场需要对潜在的风险提高警惕。一是利率债高供给的时间窗口拉长至四季度,对社融的提振作用明显;二是经济下行和高通胀共振,宽财政发力的效果远胜宽货币。供给窗口延长、财政支出加速,本轮宽信用预期发酵的时间可能会比市场预期的更长。

首先,下半年债券供需关系不对等,很可能打破欠配支撑的“钱多货少”局面。需求方面,上半年银行债券投资规模不及往年同期,欠配压力确实存在,但下半年政府债券净融资翻两番,1-6月国债+一般债+专项债净融资合计20249亿元,7-12月剩余额度49927亿元,意味着即使资金运用显著从贷款转向债券,需求端的承接都面临很大压力。

2016-2020年银行下半年总资金运用规模平均是上半年的72%,而下半年债券投资规模平均占总资金运用约32%,粗略估算下来,2021年下半年债券投资规模可能是35044亿元(上半年19040亿元),略低于2020年上半年36646亿元,但相对于下半年政府债券规模,需求端承接压力仍然很大。

供给方面,有机构担心2021年新增国债规模可能会大幅低于中央财政赤字,但我们认为这种猜测并没有依据支撑。根据2009-2020年国债净融资额/中央财政赤字比重来看,新增国债与预算赤字的差额一般不超过10%,剔除2020年1万亿特别国债,2009-2020年平均95.2%的中央财政赤字额度都会以新增国债的形式发行完毕。

假设2021年中央财政赤字减少10%使用,则8-12月还剩1.68万亿国债需要发行,平均每月总发行量约5851亿元、净发行量约3364亿元,而上半年对应的量分别为3791亿元、542亿元。再加上地方债,8月/9月/12月的月均净融资额都将超万亿,这需要市场具备极大的资金承接力。

此外,下半年稳增长诉求增强,政策层面稳住经济的途径,一是宽货币,二是宽财政。在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,央行强调了宽货币和高通胀的紧密关系,这就决定货币层面很难“大水漫灌”,在不出现经济明显低于潜在增速5%、不发生超预期的不稳定因素或流动性风险的情况下,年内还是很难见到降息。

下半年通胀可能高位震荡,通过财政发力,以基建投资带动其他投资,更加符合“扩大内循环”的方向,结构性宽松也能够更好的缓解中小企业恢复不均衡的问题。结合人民日报“第三次分配”对收入分配格局和存量财产分配的表述,结构性的调整需要结构性的政策,宽财政对稳经济的效力大于宽货币。

从财政支出节奏来看,截至7月末,财政支出进度约55%,明显慢于往年,但7月当月财政支出两年复合增速6.1%,已经由负转正,较6月的两年复合增速-4%显著回升,表明7月份财政支出节奏已经开始加快。随着专项债发行区间拉长,叠加四季度社融基数低,8-12月宽信用预期发酵的持续时间可能会超出市场预期。

整体而言,债市再次进入混沌期,短期宽信用发酵利空和中长期经济衰退利好,都没有明确占据上风。但在稳增长和高通胀压力并存的背景下,央行层面投放流动性的效果已经边际弱化,财政结构性发力的效果更加显著。宽信用预期发酵的时间窗口可能会延续到四季度,利率向上调整20bp的风险仍然很大。(作者:覃汉、潘琦、石玲玲)

新闻资讯
精彩推送